当前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教育数字化

海原县:抓住应用核心 从量变走向质变

发表日期:2021-09-19

来源:学习强国 中卫市新闻传媒中心

字号:【大】【中】【小】

阅读量:

日前,记者在海原一小智慧教室看到,五年级(2)班的学生正在上数学课,在观看完多媒体设备播放的视频后,教师将学习题推送至学生手中的平板电脑,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后上传至电脑终端,大屏上实时显示完成人数与正确率,针对大数据分析出的主要问题,教师先让学生探究学习,随后重点讲解。

“互联网+教育”区级示范县创建以来,海原县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系列决策部署,紧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精心组织、大胆探索、狠抓落实,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海原县累计投入资金近1.18亿元,配备触控一体机872套;建设在线课堂教室389个、智慧教室83间、云计算机教室8个、创客教室22个、VR室7套、智能大数据教室22套,完成全县所有学校网络宽带、所有教室触控一体机、所有学校专递课堂、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智慧教室和一线教师备课计算机“五个全覆盖”,实现全县“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目标。

海原一小教师田智梅说:“智慧课堂和普通课堂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及时更改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也对这样的智能课堂更感兴趣,从而达到乐学、善学、好学的目的。”

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和师资水平发展不均衡,农村薄弱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是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对此,海原县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优势,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以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县城学校带农村学校,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互通互联,缩小城乡、校际教育质量差距,不断推进学校发展方式、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变革,构建教育新生态,整体提高全县教育发展水平。

在三河中学的智慧书法课堂上,教师在双目书画教学展示台上示范书写笔画,学生通过电子屏更直观地学习书法,还可在线观看书法名家的书写视频。智慧书法教室打破传统教育课堂模式,以信息化科学技术为媒介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维度互动,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果。

三河中学学生李春霞说:“现在,我们上的很多课程都是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这样上课的方式很好,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也让我们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三河中学副校长赵强介绍,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师主要通过区、市、县及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让课本知识变得更直观、生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课堂容量也大大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大幅提高。

从灌输式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信息技术,课堂“权杖”正逐步移交到学生手中。教师借助教学助手有效开展互动教学、在线作业布置与批阅、网络教研,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教学质量,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效率和效果。

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海原县紧盯信息化2.0发展形势,有计划、分步骤、多层次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信息化素养能力。先后组织教师到江苏盐城等教育发达地区跟岗培训800余人次,在宁夏名校学习交流千余人次。广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引领的联片教研和送课下乡活动,通过名师与骨干教师远程磨课、研课,骨干教师之间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优质资源共享等形式,不断扩大学校信息化管理和教学骨干队伍。同时组织企业运维人员逐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管理、教学助手深度应用等培训,累计培训教师2.1万人次,帮助一线教师普遍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多次培训,我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促进了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新武器。”海原一小教师顾星怡说。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在于普及应用,促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学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各学校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累计上传资源89922条、教师上传网盘资源数442689条,上报资源数57111条,下载资源73737次,教学助手软件应用面达86%以上。


中国政府网    |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支持IPV6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网站地图

宁ICP备10000726号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544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30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联系电话:0951-5559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