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文件中心>规范性文件

自治区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表时间:2021-02-02

各市、县(区)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发展和改革委、 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和旅游局, 各高等学校,厅直属中小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 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全面提升新时代 我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现就加强和改进我 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教 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 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 风建设全过程,加强政治引领,强化师德涵养,注重过程管 理,落实建设责任,形成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 有"好老师,为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奠 定坚实的基础。到2025年,全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得 到显著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基本健全, 教师权益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师道尊严进一步提振,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 基本形成。

二、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引领

1 .铸牢教师思想政治根基。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教育工程”,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三进”工作。加强教师理论 武装,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校教师 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加强 理想信念教育,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 到“两个维护”专题教育列入各级各类培训的必修内容。依 托各地各类红色资源、历史博物馆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开展 “四史”教育。健全学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将政 治理论学习与研修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

2 .夯实教师核心价值根本。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深 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学习行动,促使广大 教师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确保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正确方向。广泛推动普及行动,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在学校管理和 校园文化建设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师生共同价值追求。大力 推进传承行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故事,凝聚师生思想共识。挖掘身边典型事例,通过各种 方式组织动员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广大教师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3 .强化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建强教师党支部,使教师党支 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先锋队。建好教师党员队伍,使党员 教师成为引领师德师风的排头兵。发展优秀年轻骨干教师, 使他们成为师德师风的传播者。重视高层次人才和老教师, 使他们成为师德师风的深化者。开展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 “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党员教师和非党员教师结对提升的 “党群共进行动”,落实党员教师“双培”机制。对学校党组 织书记、党务干部每年组织集中培训,教师专兼职从事党务 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计入工作量,严格优秀党员教师、优秀党 务工作者评选标准,党内荣誉与同类型行政表彰奖励、考核 结果要同等对待。

三、提升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

4 .促进师德师风高位推动。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 组每年至少专题研究师德师风建设工作1次,选优配强教育 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班子。各地各学校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 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形成全员重师德、校校抓师 风、优先考核师德师风的工作机制。开展新入职教师、优秀 典型教师“师德承诺”行动。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师德专家队 伍,建设一批师德教育涵养基地和师德师风标杆校,形成可 复制可推广的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模式。在自治区高等师范院 校试点建设自治区级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加强师德师风基础 理论研究,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每人每学年不少于24学时,实现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全员覆盖。引导教师带头以德 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新时代公民的道 德模范。

5 .加强师德师风常规管理。引导广大教师将教书和育 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 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 成长发展规律,守好讲台主阵地。落实教师职业要求,坚持 五育并举和面向全体,破除“五唯”现象,努力做到因材施 教、公平公正、善待学生。强化教师的职业身份,科学适用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树立与新时代教师职业特 点相适应的教师形象、职业语言、网络行为、社会形象。在 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中开展师德知识应知应会测试,测试 结果将作为师德考核重要依据。

6 .加强师德师风底线教育。强化法治和纪律教育,引 导教师学法用法,提高全体教师的规则意识、法治素养,提 升依法执教能力。各市、县(区)和学校要对照教育部印发 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 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 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 以及《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幼儿园教 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加强师德警示教育,坚守 师德底线,探索教师师德失范全行业退出机制。

四、严把师德师风建设关键环节

7 .严把培养招录关。高等学校要把践行师德、学会教 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一践行,三学会”作为师范生毕 业考核内容。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师 资格认定申请人无犯罪记录核查和教职人员准入查询性侵违 法犯罪信息制度。在事业编教师招聘、特岗教师招录、公费 师范生入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资格准入和行业入口,严格 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结合实际开展拟 聘(用)人员心理健康测评,并作为聘用的重要参考。加强 试用期考察,对师德考核不合格人员解除聘用合同。要完善 外籍教师和海外引进人才聘用管理办法,提升人才引进质量。

8 .严把考核评价关。建立师德师风评价细则,完善评 价指标体系,规范评价程序,突出多主体多元评价,全面客 观评价教师师德水平,强化"师德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探索建立师德档案,把师德评价与绩效考核一同作为职务聘 任、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等奖惩措施的重要依据,与教师人 事档案同步管理。探索将教师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 人品德纳入师德师风建设体系。

9 .严把监督检查关。加强督导,将各级各类学校师德 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 价的重要测评内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师德师风问 题多发的地方开展专项督导。加强监督,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设立监督举报电话、邮箱并在其网站 或校园显著位置公示监督举报电话、邮箱等信息,依法依规 接受监督举报。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员制度。

10 .严把惩戒处罚关。各地要逐级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 台,落实《师德师风报告通报制度》。从严查处群众反映强 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学术不端、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 礼品礼金等违反师德师风的突出问题,一经查实,要依规依 纪给予组织处理和处分,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 教师队伍。对教师师德失范监管不力、处分不当的,要依规 依纪追究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

11 .严把责任落实关。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是 师德师风建设和管理的责任主体,校(园)长是学校师德师 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压实教师师德修养责任,不忘立 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教书育人和 自我修养相结合,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争做“四有”好 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五、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12 .保障教师依法执教权利。学校和相关部门依法保障 教师履行教育职责,对无过错但客观上发生学生意外伤害 的,教师依法不承担责任。要高度重视、从严处理学生、家 长及其亲属等因为教师履职行为而对教师进行侮辱、谩骂、肢体侵害,或者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诽谤、恶意炒作等行 为,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教育部门和学校 要为教师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和援助,保障教 师职业尊严不受侵犯。健全家校联系制度,支持教师履行管 理教育学生职责,引导家长和社会正确看待教师的履职行 为、尊重学校教育安排。

13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开 展为教师减负工作,依法约束、规范带有摊派性、任务性与 教育教学无关的检查评比,营造安心育人环境。落实教师工 资待遇。建立教师疗养制度,重点向符合条件的班主任和乡 村教师倾斜。建立礼敬退休教师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 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

14 .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对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要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推 进尊师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推动社会对教师的尊 重。开展尊师第一课、9月尊师主题月、“为教师亮灯”等 活动,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参加各地重要节庆日活动。鼓励各 类社会公益场馆、旅游景点对教师免费开放或实行优惠政 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或通 过依法成立基金、设立项目等方式,支持教师提升能力或予 以奖励激励。

15 .加大宣传保障。做好"师德标兵“和“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典型宣传,定期开展各级师德模范宣讲,利用报 纸、电视、广播及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城市广告等,多渠 道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宣传部门要加大对教师队伍中先进典 型的宣传力度,支持创作展现新时代教师风采的文艺作品,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尊师氛围。财政部门要坚持将教师队伍 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按规定统筹现有资金 渠道支持师德师风建设。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支持IPV6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网站地图

宁ICP备10000726号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544号       网站标识码:6400000030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联系电话:0951-5559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