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西吉县震湖乡李章村、河滩村都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自治区教育厅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安排部署,对两村开展驻村定点帮扶。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指导帮扶村发展教育和优势特色产业,多点发力,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让昔日的贫困村摘掉了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乡村道路干净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娃娃们“有学上”还能“上好学”,村民收入提升了,迈步奔向产业蓬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村”。
李章村
李章村地处“苦甲天下”的西吉县西北部,属2016年脱贫销号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13户695人。2014年以来,李章村在自治区教育厅的精准帮扶下,全村硬化路、自来水及宽带入户,村小办学条件现代化,“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肉牛养殖产业引领,粉条、粮油车间及种养殖、农机合作社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大幅增加,整体建设处于西吉县乡镇前列。2020年整村脱贫出列。
河滩村
河滩村位于震湖乡政府西南部3公里处,下辖东坡等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59户895人。2017年初,自治区教育厅投入70多万元在村里建设了现代化的养鸡场,采用“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村民发展蛋鸡养殖。鼓励村民种植马铃薯、玉米、杂粮,养殖牛羊鸡,制作成胡麻油、粉条、杂粮面等农产品,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如今,村里手机信号、网络宽带、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居民安全饮水达到100%,“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贫困群众依靠双手脱贫致了富。2019年被震湖乡评为“脱贫先进村”。2020年整村脱贫出列。
党建引领
保障扶贫工作实现了“双促双赢”
2019年8月,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李秋玲深入震湖乡调研驻村帮扶工作。
2018年10月,自治区教育工委副书记李玮调研李章村帮扶工作,为两村捐赠装运垃圾电动车等物资。
把致富“能人”发展成为党员,把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自治区教育厅扶贫工作持续探索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促双赢”的新路子,抓班子建设、制度规范、服务保障,深入实施“三大三强”行动、把党内政策法规宣传延伸到贫困户,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好事办实事,有力带动了群众脱贫。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自治区教育厅多渠道筹措700多万元资金,解决村教育、村部、党建、环境治理等问题,从打井、压管到户,让家家户户吃上放心的自来水开始,陆续在李章村新建改造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便民超市、文化活动室、党建室、图书室,修建公共厕所、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等;在河滩村支持老百姓完成厕所改造,拆除废弃庄园、土坯房、D级危房,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生活环境大变样,进一步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过好日子的强烈愿望。
金秋十月,青贮玉米、土豆大获丰收,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的景象,村民脸上挂满了笑容。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自治区教育厅出资表彰奖励“脱贫先进个人”“致富带头人”“和谐家庭”等,推动文明乡风进家入户、深入人心,还筹集资金搭建了文化广场,组织村民农忙之余,看电影、唱秦腔、跳广场舞,增强群众归属感和幸福感。
农村文化小广场已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大舞台,吹拉弹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精神面貌发生改变。
从“输血”变“造血”
让老百姓想致富能致富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脱贫示范户表彰名单上时,李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蒙建吉红了眼眶。2016年,蒙建吉在乡党委和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申请了金融扶贫贷款6万元,扶贫队又帮助购买了基础母牛8头,成为李章村贫困户中第一个发展产业的示范户。种草养畜让他远离了麻将桌,收入年年上台阶,成了村里有名的劳动致富带头人,他感慨地说:“党的政策好,只要好好干,就有好日子过!”
自治区教育厅驻村工作队和党支部挖掘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农村基层经济组织。李章村出台了《种养殖奖励实施办法》,新建设百头土猪养殖场2个、万只土鸡养殖场1个,大力扶持青贮玉米种植产业;组建农机服务公司,实现全程机械化农田作业。投资河滩村组建了养牛、养羊、养鸡、养蜂4个现代化的专业合作社,协调闽宁协作项目支持建成2个粉条及粮油加工“扶贫车间”,主动联系区内行政事业单位销售粉条、粮油,开通网络带货渠道,年均营业额已达350万元以上。
给贫困地区孩子带来“外面的世界”
教育,是贫困山区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命运之门,是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自治区教育厅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实施教学点改造工程和“互联网+教育”试点项目,在河滩村新建村级幼儿园,对李章小学校园校舍、教学器材进行改造升级,建成西吉县震湖乡所有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宁夏师范学院与震湖乡中小学结对帮扶,建立教学实习基地,选派优秀师范生下乡支教,指导乡村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现在的震湖乡中心学校能够与辖区内各小学、教学点实现“一对多点”模式在线互动课堂教学、同步教研。
将教育扶贫的触角延伸到全领域。教育厅还多次组织直属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走访帮扶村困难学生家庭,协调各类捐助,改善帮扶村办学条件,资助30名贫困大中小学生顺利就学,每年对帮扶村高考考入二本及以上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资助。组织村干部、村民到高校、名企学习先进技能致富经验与手段,协调聘请农牧、种植专家进村入户手把手教授致富技能;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搭建微信、短信等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农产品交易信息,教授村民网络销售方法。
优中选优
扶贫路上众人拾柴火焰高
到帮扶村里认亲戚、帮扶亲戚成为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机关各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学校)的“日常工作”。每年,厅领导及各部室、学校负责人都会多次深入扶贫一线开展调研,走访农户、了解村情民意,定准帮扶方向,落实帮扶责任。各单位与贫困户“认亲”,制定帮扶计划,举办专项培训班,并坚持把扶贫工作与效能目标、评先选优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成绩、问题、任务、责任“四个清单”,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驻村第一书记走进直播间、登上展销台,代言推介农特产品助力扶贫。
“不仅要让每一个人了解扶贫,还要参与扶贫和帮助脱贫。”2017年起,教育系统启动了更大范围的干部扶贫工作,平均每年安排50%以上干部职工到帮扶村深入调研和指导扶贫工作;切实把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身体健康且具备履职条件的人员选派为驻村队员,并优中择优选派第一书记。同时对扶贫工作队员进行追踪管理,及时撤换不合格人员,表彰奖励优秀队员和为扶贫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形成人人积极参与扶贫的工作局面。